【文明新风实践类】人文学院——不一样的博物馆

我在昨日的实地调研过程中,最直观的感受就是热,哪怕是撑着大大的遮阳伞,也难抵热浪。原本想着,到了辑里湖丝博物馆内,总会凉爽许多吧,毕竟以前去的博物馆都是配备有空调的,但当王一士先生引着我们走进博物馆内,我才发现,博物馆里面比外面可热多了。因为馆内没有空调,再加上空气不太流通,所以特别闷热,没走几步,脖子上就全是汗珠。就连王一士先生也打趣道:“我的博物馆是一个‘桑拿房博物馆’,在夏天来参观,还有减肥的效果呢。”

除了热,博物馆还给我一个感受,那就是简朴。走在博物馆内,我时不时感觉自己的皮肤接触到了蜘蛛丝,在馆内开放式陈列的农桑工具处,抬头看,还能明显地发现悬挂着的蜘蛛丝。

另外,博物馆内的展品因为空间不足摆放得比较密集,馆内也没有数字化的设备,部分展品的名称还是王一士先生亲手写上去的,但在采访了王一士先生之后,这个简朴的博物馆在我心中也熠熠生辉了起来。据王先生回忆道,他是偶然间走上这条辑里湖丝保护与传承的道路上来的,这一偶然,就足足坚持了有几十年。这个辑里湖丝博物馆,是他自费创办的,里面的展品更是他辛苦搜集来的。即使是在缺少政府资金支持的情况下,王一士先生也尽力做到最好。他将自己的住房改造成陈列室,还将博物馆的旁边变成了枇杷园,以农家乐的形式来吸引游客。王一士先生十年如一日地坚守着自己的初心,用宣讲非遗故事的方式,让更多的人了解甚至热爱辑里湖丝,这一份执着,值得我们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