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次在进行完宣讲后看时间,站在台上只有短短的几十分钟而已,这么点时间,孩子们真的听进去了吗?我们想要传达的真的传达到位了吗?培训期间强调的细节,真的没有出差错吗?我们的一字一句真的恰当合适吗?我们没有答案,因为我们正在努力的事,并不会有直观的成果展示。
常常会思考,我们的准备与活动,会让孩子们有什么样的收获,或者对他们会有怎样的影响与改变。但在儿童身体受到侵害的新闻频发的时候,其实每一个人都知道,在大人的世界,孩子是多么的脆弱。我们能做的不仅仅是在措辞、设置活动上,更是在身体力行地成为那些谈性色变的家长的“嘴巴”,成为一起游戏的“大哥哥大姐姐”,更成为孩子们共同的“监护者”。在社会上将保护与惩戒的力量渗透到角角落落,才是成年人对于遏制性侵害的应尽职责。
同伴教育不仅仅是为了安全而存在的,生理卫生教育与性别认同教育同样是不可缺失的。性是围绕人一生的问题,面向不同年龄段的孩子,适当适度的同伴教育才是核心。同伴教育不是刻板、片面、强硬的,成年人的思维模式不一定是适合孩子的,如何成为真正的“同伴”,我们也正在学习着。记得郑老师对我们再三强调的,“我们不是在强迫他人接受我们的观点,作为主持人更不能带有偏见,所以我们的一言一行都需要思考再思考”。成年人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都是模板,孩子是我们的镜子,我们在他们身上能看见爱的谨言慎行与点点滴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