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间滴滴汗水换得餐桌粒粒饭香。2021年7月14日,教师教育学院暑期流动少年宫“青柚空间”的志愿者们于长荡漾社区组织开展了科普课堂《麦田的守望》以及艺术拓展课程《绘制心中之食》,培养孩子们的创新能力和动手能力,教导孩子们节约每粒米饭,珍惜当下美好。
在本期课堂中,志愿者们首先提问孩子们当天吃到的早餐分别有哪些,除此之外,还吃过哪些让人念念不忘的美食,趁着孩子们激烈的讨论和分享,志愿者适时地又抛出另一个问题:这些美食,它们从何而来?由此志愿者引入了本次课堂的第一个环节。通过课件上展示的黍、稷、稻、麦以及春秋战国铁质农具的图片,介绍了我国粮食漫长的发展历史。这条漫漫发展之路想必没有尽头,但不得不说,这条和平富足的粮食发展之路上皆是先辈的汗水和智慧。在孩子们的惊叹声中,在一张张记录先辈脚印的图片前,一股份人欣慰而庄严厚重之感油然而升。
说到粮食,“水稻”绝对是大多数中国人饭桌上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而“杂交水稻”便是解决了国人吃饭问题的最大功臣。作为吃着米饭长大的中国人,想必一定知道杂交水稻之父便是袁隆平老先生,而这个名字应该牢牢地刻在人们的心中。志愿者就着播放的纪录片,介绍袁隆平爷爷的贡献,谈到袁老的科研生平,鼓励孩子们讲讲自己所知道的关于袁老的故事。任时间流逝,人们的记忆不改,笑谈“禾下乘凉梦”的身影将一直都在,“杂交水稻”成为隐形的纽带连接着代代生命,为了富足的愿景继续负重前行。
最后,志愿者让孩子们画下“心中的餐桌”作为结尾,当孩子们高举着画纸一同合影之时,一张张笑脸无一不是当下美好生活的证明。此时,相信孩子们应当已经懂得,珍惜眼前每一份美味,便是对先辈的汗水和智慧最为庄严的回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