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新风实践类】人文学院——我看湖笔

在高中或是大学的学习过程中,我常常会背诵到字体的演变史抑或是纸张发明时间。作为纸张和汉字中间的连接体,作为文房四宝的毛笔,我却对其了解甚少。

处于太湖之滨的湖州,所产的湖笔其制作技术在2006年被列为了第一批国家非物质遗产,更是被誉为“毛颖之技甲天下”。为何湖笔如此优秀,能够在诸多品种毛笔中脱颖而出?查了多方资料,我发现湖州浸润着苏轼、孟郊、胡瑗等等文人雅士的文化气息。我想应该是得益于湖州优秀的地理环境。湖州处于江南丰腴、富饶的地区。文人雅士、迁客骚人多汇集于此处。吟诗诵词、作词赋诗,心血往往汇集于一笔倾斜而出。所带来的文化效应和消费需求,应运着工艺的发展精益求精。作为元代以后渐渐兴起并且列入文房四宝的湖笔,其制作方法和过程更为精细和复杂,它的制作工艺传承着一代代的工匠们的心血和汗水。

说来惭愧,我作为一个从小生活在太湖沿岸一带的人,对湖笔的一切知之甚少。我希望在接下来的暑期社会实践的活动中能够弥补我对这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知识漏洞,能让我深刻感受、领会到湖笔背后的深远意义和影响。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越来越减少了手写的需求,更不必说是略费时间的毛笔字。我希望参与这次暑期社会实践能够在自己心中能够提高对湖笔、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视程度。

湖笔未来可期,绝代风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