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州师范学院2019—2020年度艺术教育发展质量报告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明确指出:“艺术教育不仅能陶冶情操,提高素质,而且有助于开发智力,对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我校充分认识到加强学生艺术教育工作的现实和长远意义,坚持明体达用的教育思想,扎根中华文化的深厚土壤,不断创新工作思路,深入推进艺术教育改革路径,不断提高学校艺术教育质量。

   一、创新发展,打造了优质艺术教育课程群

   1.顶层设计,做好通识课程的建设

   为适应教育改革新趋势和人才培养新需求,构建彰显学校特色的通识教育体系,结合学校本科教学实际,学校通识选修课程按9大模块进行归类,其中包括艺术鉴赏与审美体验等。通过审美教育,发展学生的审美情趣、鉴赏能力和阐释能力,培养学生在戏曲、绘画、音乐等方面的理解和创造能力。通识课程既包含如《设计艺术赏析》《音乐鉴赏》《花间道:花木文化鉴赏》《歌唱艺术欣赏及技法》等传统的艺术类培训课程,还有诸如《电影音乐赏析》《东方插花艺术》《性别社会学与女性主义电影欣赏》等深受学生喜爱的创新型课程。

   2.引建结合,丰富艺术类课程资源

   通识选修课程采取自建与外引相结合的方式,课程内容涉及艺术理论、艺术鉴赏与艺术实践,以提高学生的艺术教养与审美素质为目标,满足学生对文学、音乐、舞蹈、美术、戏剧、电影、设计、书法等艺术形式的个性化学习需求。累计开设各种具有特色的通识选修课程共计24门,其中线下课程21门,如《中西钢琴作品鉴赏》《简谱视唱与歌曲演唱》等;加强在线课程建设力度,丰富学生学习模式,新增引入艺术类网络通识课程3门,如《大学书法》《世界著名博物馆艺术经典》等。

   3.互联网+教学,创新课程授课形式

   课程教学在传统课堂授课模式基础上,开展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等多形式授课方式,倡导依托学校在线课程学习中心,通过“学生线上学习”与“教师线下辅导教学”相结合的方式完成授课任务,提高课堂的吸引力,确保课堂教学质量。结合美学理论、教育理论,完善与学生德育、智育、体育协调实施的艺术教育工作体制,构建“课程引导、学科支撑、科研促进、文化熏陶、活动推动、内外联动”的艺术教育工作机制,实施艺术美、自然美、技术美、社会美、科学美的全面艺术教育、全员艺术教育、全程艺术教育。处理好教师与学生、教学和社会实践活动的关系,充分发挥艺术教育主体与主导两方面的积极性和能动性。

   二、教育与专业相结合,提升了艺术教育影响力

   1、加大艺术学院的专业课程建设

   艺术学院目前有音乐学、美术学、视觉传达设计、环境设计、服装与服饰设计、产品设计6个本科专业。其中音乐学专业是省级重点建设专业和省级新兴特色专业,环境设计学专业是市级重点专业。现有省级精品课程《基础钢琴》、省级网络在线共享课程《住宅室内设计》各一门,校级精品课程《基础钢琴》、《西方音乐史》、《中国画花鸟》、《住宅室内设计》、《基础声乐》等五门,课程教学内容与科研项目相结合,为培养、提高学生研究能力、实践能力和国际交流能力,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考核方法、教师队伍建设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的探索,有效地支持了各专业本科教育,具有积极的示范和推动作用。立项校级通识核心课程《美术鉴赏》、《歌唱艺术欣赏及技法》、《设计鉴赏》和《音乐鉴赏》等四门,为学校的美育建设和“君子之风”建设增加力量。

   2.强化艺术教育师资队伍建设

   目前,学校参与大学生公共艺术教育师资有艺术学院、文学院、教师教育学院等学院的专业教师,校美育委员会也聘请校外教师参与公共艺术教育。学校按照教师终身学习的思想,通过不定期邀请专家、学者来校进行学术讲座,开拓艺术教育教师视野、丰富艺术教育教师阅历,增加艺术教育理论培训的深度。更有计划地送派教师参加艺术教育教学研究、学术研究的相关会议,及时了解艺术教育发展动态,使艺术教育教师队伍群体的力量不断强大。

   三、汇集地气,文化活动彰显艺术魅力

   1.全力提升校园文化品味,积淀学校人文涵养。注重突出“君子文化”的育人品格,通过名师讲座、主题论坛、朋辈教育等途径,切实加强学生传统文化教育;继续开展好元旦晚会、“明达杯”辩论赛等校园品牌活动,注重体现“明体达用”校训意识,引导学生崇德向善;参加省大学生艺术节获得一等奖3项,二等奖4项,是我校近年来省大艺节舞蹈(戏剧)类赛事最好成绩,我校连续6年获得优秀组织奖。

   2.悉心营造校园文化氛围。对原有校园文化活动进行整合,对部分文化节形式内容进行更新升级,更好地满足大学生的时代需求;梳理重点活动,邀请艺术相关学院承办参与,打造艺术性与专业性相结合的文化氛围;重视学生社团在发展校园文化中的作用,扶持如红柳艺术团、湖师戏社、启明剧社等优秀艺术类社团,进一步孵化艺术文化品牌;大力推进原创文化发展,加强原创优秀文艺作品的传播,进一步培养学生的高雅文化品位。以建党建国纪念日、纪念五四运动、校庆日等为契机,多层次、有重点地开展“中国梦”“青春梦”“四进四信”主题教育活动。

   四、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措施

   1、亟待复合型美育教师的师资力量投入

   以美育为任务的各级各类艺术教育课程,肩负着“以美育人”“以文化人”的任务,这就要求这些艺术专业出身的教师钻研美学和艺术史,本身具有较深厚的艺术学养和良好的审美价值观,具备挖掘优秀艺术作品中人文内涵的能力。专业技能、教育思想和教学方法以及美学和艺术史素养三者的复合,构成了各级各类学校美育教师最基本的知识、能力和素质要求。

改进措施:要积极引进高端人才,聘请艺术名家、专家学者等定期讲学,营造浓郁的学术气氛,培养青年艺术骨干教师、艺术学科带头人,优化艺术教育师资的整体结构,改革和完善教学管理形式以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相关部门举行一些促进综合艺术教育发展的活动,如举办高校艺术教师美育经验交流会及相关的培训、选派教师参加美育培训等,为能形成具备综合性艺术教育知识结构和扎实教学技能的师资队伍提供进一步的保障。

   2、基于地方文化的校本课程亟需进一步落实

   开发地方课程,提高课程的适应性,促进学生更好地发展。湖州地方课程及其他中华传统文化艺术教育课程应该成为促进学生发展的有效载体,如湖剧文化、蚕丝绸文化等。我们需要进一步对地方文化进行关注和重视,保护传统文化和艺术教育可以进一步结合。

改进措施:以学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基地——蚕丝绸文化基地为契机,开展蚕丝绸为核心的美育课程,传承和发展蚕丝绸文化;以湖师戏社为平台,与湖州市文化馆紧密合作,加强湖剧培养,弘扬湖剧文化。

   3、艺术教育需进一步紧跟当下

   在数字时代下,各种媒体技术的出现为艺术教育提供了多种途径,然而数字媒体表现出来的快速传播特点,也会对艺术方面的风格创新、流派产生一定程度的影响,使得各种艺术作品出现同质化情况,艺术缺乏创新,更显得单调、无聊。为了促使艺术教育良好发展,恢复其鲜活的特点,就需要对艺术教育进行创新,确定创新发展的方向,培养学生的艺术创新意识和能力。

改进措施:明确传统教学模式存在的问题,寻找教学创新方式。充分利用数字媒体的传播技术,提升教学的灵活性,将学生的创作思维激发出来,将具有抽象性的艺术教育清楚地呈现在学生面前,提升课堂教学的乐趣,推动学生创造能力的发展。在实际教学中,将各种移动设备应用到其中,将具有难度、抽象的艺术教学知识转变为容易理解的动画、视频、声音等形式的教学内容,学生将各种视觉信息综合起来,能更好地提升学生的艺术创新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