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今晚的社团发展交流会中,我们积极探讨,总结了几点:
第一,社团缺少必要的文化底蕴和内涵,社团缺少长期规划和严格的管理制度及明确的培养目标,社团文化的出发点大都满足社团成员的兴趣爱好上,忽视了对知识和能力的需求,那么社团的质量,教育性,创造性等都不行,社团缺乏总体规划工作的系统性和计划的延续性,对活动的创意,培养目标,活动宗旨等没有形成系统的培养体系;再加上经费的不足,指导老师的缺乏,使得社团活动流于简单的形式,在低水平上徘徊。缺乏专业老师的指导和必要的资金投入,往往使得学术研究停在较低的层面,缺乏深度,难以担当引领社团文化的重担。
第二,必须明确社团的发展方向:激发潜能,发挥特长,培养能力,提高素质。把学生社团建设成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基地和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拓展时间平台,让同门在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活动中不断提高自己的道德文化和综合素质。
第三,学生社团的活动内容发展态势。呈现出由以兴趣型为主向兴趣型和务实型并重转变,由人文型为主向人文型和科研型并重转变的趋势。最近几年来,大学生参加社团逐渐从纯粹的兴趣到现在的“兴趣+务实”转变。面对竞争激烈,快速发展的社会,他们的目光不再是单纯希望在社团这个群体丰富自己的生活,更希望能在社团活动中发展自我,完善自我,提高社会竞争力,是当代大学生的求实态度。过去的学生社团更多地注重人文知识的提高和人文精神的熏陶,满足于人文氛围的营造。面对扑面而来的知识经济浪潮,大学生们逐渐意识到掌握扎实专业技能的重要性,创新能力培养的重要性,所以他们不再满足于社团活动的文化层面,而是注重将科技元素充实到学生社团的文化内涵,以促进自身的成才。于是,高校中的各类学术研究协会、科技协会和科技创业团队正悄然兴起。
第四,学生社团活动的覆盖范围。形成了由校园型向社会型扩展的态势。学生社团活动的内容和区域,过去是以校园为主,近年来,伴随着高等教育社会化趋势的深入发展,高校人才培养目标进一步与社会需求接轨,越来越多的大学生们认识到,在校期间尽可能多地接触社会,了解社会,积累一定的社会阅历,培养锻炼各方面的社会技能,对于缩小校园与社会的距离,对于缩小学生和用人单位的需求距离,将来能够尽快适应社会非常重要。因此,学生社团活动的内容和范围不再局限于校园,逐步延伸到社会的各个领域。于是,家教协会、青年志愿者协会、未来企业家协会等学生社团应运而生,已经成为大学生与社会保持联系的常规载体。